唐朝好地主:从村长开始 - 第1章 改朝换代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第733章 臣反对
    武德六年,中秋节后。
    李恩义离开了生活三年的普济院,穿上了一身崭新乾净的长衫。
    他隨院长来到无极堡,堡前那棵高大的皂角树下,他又看到了代王。
    李恩义上前,跪下磕头。
    “你是叫恩义吧?”代王伸手去扶,“快起来,男儿膝下有黄金,不要轻易下跪。”
    李恩义却仍然还是跪在那郑重的磕了三个响头,“代王对恩义有如再生父母,此恩情一生一世不会忘记。”
    李逸把他拉起来,替他拍掉新衣服上的灰尘。
    皇帝笑著走来,打量著这个少年,“李恩义,嗯,果然是个有情有义的孩子,很好。等隨朕回了宫,你跟著太子承乾吧。你大太子几岁,照顾下他。”
    陪太子读书,这可是极大的信任和赏识。
    李逸说,“还不谢陛下。”
    东宫有太子侍讲,也还有太子侍读,都是东宫七品官职,选用文学之士,侍奉太子读书。
    101看书全手打无错站
    当然,李恩义这个陪太子读书,自然不是侍读更不是侍讲,只相当於太子书僮了。
    可太子是储君,身边的每一个近侍,那都是要千挑万选的。
    皇帝上了御马,队伍启程回京。
    李逸拍了拍李恩义的肩膀,“赶紧跟上。”
    秋风阵阵,天气凉爽。
    李逸也上了马,不得不离开这愜意的乡下,返回京师。
    队伍出了御宿市镇街道,越过了高大的罗家堡石拱桥,出了那高高的镇门。
    沿著滴河畔行走在稻地里,金色的稻穀隨风摇摆,如波涛起伏,风中有稻香。
    皇帝向李逸招手,让他並而行。
    “看著这稻地丰收景象,朕这心情都格外的舒畅啊,”李世民笑的合不拢嘴,“自开国以来,百姓飢饿,粮价居高不下,斗米价匹绢。”
    长孙无忌落后一个马头,在后面接话,“陛下继位,夏季各地丰收,如今秋收在即,又將是丰收。
    京师物价贵,可现在斗米也不过二十钱,一斗粟更只要十二钱。
    秋收后,斗米只怕还要再跌几钱。”
    “这是圣天子在位,故而风调雨顺,五穀丰登啊。”
    这番话,李世民听的很高兴。
    当初,太上皇犹豫再三,最终还是食言没有选择立他为储。
    他八百侍卫入宫,夺了大位。
    一直就著一股劲,他不是要证明自己多了不起,而是要拿回本该属於他的东西,他要告诉太上皇,告诉百官和世人,这个位置,本就该是他的。
    他做太子,做皇帝,绝对会比建成更好。
    而如今,距宫变百日,他已经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,他用事实证明,他確实就该坐那个位置。
    突厥臣服,西突厥、吐谷浑、高句丽等纷纷称臣纳贡,他稳住了朝堂,也稳住了地方,更稳住了边疆。
    甚至,连物价都稳住了。
    斗米二十钱,粮价比之几年前,下跌十倍。
    “无逸,朕听说,你之前在代北的时候,还曾跟幕僚们说,三年后,斗米只要三四钱?
    李逸看著那沉甸甸的稻穗,“陛下,三年耕而积一年之余,九年作而有三年之储。
    只要风调雨顺、政安人和,那么三年必有一年之余,粮价自然不会再那么贵。
    斗米三四钱,实属正常矣。“
    政通人和、风调雨顺,皇帝念著,说著容易,但想要做成却不易。
    不过皇帝雄心万丈,他能用百天,就彻底接掌了天下,让天下安稳,那么再给他三年时间,他相信能做到更好。
    边疆外患已除,內政又安定,他要面对的可比太上皇那时好多了。
    这趟御宿乡之行,让皇帝对未来又增添了几分信心,他已经找到了治理国家的钥匙。
    主客户制和开徵商税,加上义仓粮,未来两税法,这些都能让大唐更上层楼。
    十年,李世民只需要安心改革发展十年,十年生聚,不敢说人口翻番,但肯定能增加一二百万户的客户。
    九年耕而有三年之食,十年时间,足够他储备很多粮草器械,到时灭吐谷浑、再征高句丽,恢復汉之安西都护府和辽东四郡之地李逸骑著匹契丹马,隨著马摇晃著身子,看著漓河畔这些即將收穫的水稻,这御宿乡漓河畔,自他回来后,连续五六年了,好像除了中间几次夏秋山洪,並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旱灾,也没有蝗灾和早霜等严重灾害。
    这几年,御宿乡的百姓,確实是越过越好了。
    未来几年,有什么大的自然灾害吗?
    他努力回忆著,好像武德九年,贞观元年二年,关中似乎都有不小的灾害,旱灾然后好像还有过黄河中下游和长江的水灾,再就是有大蝗灾。
    这两年,他没印象,也许没有,也许是他不记得。
    他记得史书记载,贞观一二年的时候,斗米值匹绢。
    粮价依然很高,这里面有很大部份原因是战爭带来的,从武德六年一直到九年,突的入侵越来越严重,頜利甚至打到了关中平原,饮马渭河,兵临长安城下了。
    整个河东,从並代,再到泽路,都被突厥游牧骑兵给劫掠,而关中平原渭河以北,也没逃过。
    而如今,李逸和李世民联手,提前七年,降服了突厥。
    北方的边患解决了,甚至內地割据叛乱,也提前解决了。
    如今李世民接手的大唐,確实是一个极好的窗口期,没有外患,没有內乱,安心发展內政,休养生息即可。
    理论上来说,就算现在把李建成从皇城囚室里拉出来,请他坐上皇位,他只要不瞎折腾,他都能弄出一个某某之治来。
    毕竟经歷大乱之后,百姓思安,此时人口也锐减,可分配的田地也有些,稍放宽鬆些,百姓就能把日子慢慢过好些,除非碰上杨广这么能折腾的,能硬把他爹留下的开皇盛世,不到十年就给折腾的风雨飘摇。
    从这方面来讲,李世民在御宿乡跟他商议的改革新政,似乎有点不合时宜。
    眼下不宜大动,若是萧规曹隨,可能更安稳。
    旧有制度,虽有诸多不合理之处,有致命的弊端,但现阶段也还能运行,而推行新政,必將触动许多人的利益,容易引起动盪。
    杨广不也是个很有本事的皇帝么,能文允武,但他迁东都、修运河,开丝路、征辽东等等,大方向是没错的,唯一错的是太急。
    若是用上二三十年,把他短短六七年做的事情慢慢做了,可能就不会亡国了。
    经过常寧宫时,皇帝特意带著宰相们又前往,为亡母上香。
    这处皇家建筑前,有大片的玉米地,百姓正在地里瓣玉米,旁边还种了红薯、土豆,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杂粮,却让百姓增收了不少粮食,虽是杂粮,可却一样能填饱肚皮。
    甚至还能用来养猪,能增加不少现钱。
    以前大多种穀子种糜子甚至是种高梁,现在则大多种上了玉米土豆红薯,產量增加许多。
    增加的这些,往往就能让一家子能渡过每年青黄不接时的饥荒。
    避免了借粮,避免了那吸血的债。
    三十里路,顺著城南大道很快便回到了长安。
    高大的城墙如山一般聂立在面前,城门有士兵把守。
    一股压迫感扑而而来,入城之后,经过笔直而又宽阔的街道街道两边除了高高的坊墙聂立著,便只有孤寂的行道树。
    相比起来,御宿市镇上的街道,虽然並不算宽阔,可却很热闹,喧闹的叫卖声,街边开设的各种店铺,各种招牌、幌子,甚至是飘香的食物气味等,都更充满烟火气。
    次日早朝,皇帝再次重申限田令。
    “王公以下,占田各有限额,占田不得过限。”
    通事舍人在殿上宣读限田詔令。
    无官无爵的平民百姓,正丁最高可占田百亩,中男亦可占田百亩。
    占田,就是能够拥有田地的额度,朝廷给百姓均田,一丁百亩,也只是按最高占田额给,但实际授田得看地方宽狭、官府所有公田情况。
    在这道限田令中,丁男、中男可占田百亩,老男、篤疾及废疾者各四十亩,寡妻妾各三十亩,如是户主,加二十亩。
    工商业者占田减半,道士、和尚占田三十亩,尼姑、女冠占田二十亩。
    贵族封爵者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,田额从一百顷递降至五顷,职事官从一品到八九品,受永业田从六十顷递降至二顷。
    散官五品以上占田同职事官,勛官从上柱国到云骑、武骑尉,占田从三十顷递降。
    爵位、职官、散官、勛官占田额,只按最高额计,不累加。
    隨著通事舍人崔敦礼的宣读,朝堂上气氛陡变。
    甚至有人忍不住失態出声。
    引的殿中侍御史纠弹。
    皇帝重申占田限额,最高的亲王也只能占田百顷,职事官九品只能占田二顷,一转勛官武骑尉仅有六十亩,加上打底的一百亩,也才一百六十亩田额。
    正三品职官,二十五顷田额,正四品官,十二顷田额。
    贵族、官员、百姓,永业田都可以买卖,但口分田一般情况下禁止买卖。
    “诸占田过限者,一亩答十,十亩加一等,过杖六十,二十亩加一等,罪止徒一年。若於宽閒之处者,不坐。”
    “占田超限者,限期出售。违者,超限田亩一半由朝廷徵购为公田,出佃收租以充国库,剩余超限田地,每亩征粟二斗。”
    满殿譁然。
    “陛下,臣反对!”

添加书签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